为什么“在吗?”让人讨厌
在微信上被一个人莫名其妙的问一句,在吗?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我带大家解剖一下,为什么特别讨厌在吗这个词呢?我分析了有2点。
第一点是来自于未知的恐惧感,就是我不清楚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我一旦回了在,就意味着我要不停的和你对话,这是一种承诺,决策压力完全在我身上。这是第一种难受的感觉。
第二点,这件事儿本身对我毫无价值,而且需要我手动打一个在啊,这其实是对我一种精力上的消耗。
一是未知以及需要我对未知的事情做出承诺。二是消耗精力去做决策或者是做回复,这就是我讨厌的原因。
很多销售都会问“在吗?”这类问题
那这年头谁会问在吗?真的只有傻子才会问,其实很多人都会在销售场景问了很多个在吗。
比如说,约客户的见面
有同学就会问:“打扰您一下哈,您这周三的时候有没有空啊?您是否有时间这个接待我们一下?我们大概要花半个小时时间给你讲一下”,有很多同学会说,约得挺好的呀,有时间点,有时长的,然后让客户做选择了。
我换个话术:“领导这样呃,一般周一都忙,下周三我过来,我在楼下等着,然后您到时候看一下您时间,反正我3点钟我就到您楼下,到时间了,您喊我上去,咱们十几二十分钟把这个事儿简单说一下,争取有一个更深入的沟通,我这两天回去先把方案做一下”。
哪一个客户更好接受呢?
第一种话术,客户可能会想,周三有一个会议,好像又约了一个客户,也不知道周三有没有空,客户就很容易说“再说吧”,或者直接拒绝,对不对。
为什么?我问客户下周三是否有时间的时候,客户是要负责的,如果下周三没有时间,客户在情感上是有亏欠的,这样就有很大的决策压力。客户会想“为什么要把这么大的压力传递给我呢?我对未知的事情是有恐惧的”。
再举个例子
领导这个,我能不能给咱们同事一人拿一点杨梅?我们那边杨梅熟了。
你说这个能不能,是不是有点多余?领导说能,这个事情所有责任是不是都在领导身上了?
换一种说话。领导,我带了点杨梅,到时候我给咱同事,悄悄的中午午休的时候分享,您就当没这事儿就行了,到时候我给您单独拿一盒,咱们的这个杨梅不错,也不贵,大家一起吃一吃。领导没有决策压力,对不对?
再说一个引荐
你要客户给你引荐:“张工,我跟您交流完,我感觉其实交流挺深入的,这个您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咱们领导”?
这样,张工就陷入决策程序了:“如果引荐,领导如果喜欢且满意,那就还好,如果不满意,那是不是得怪罪我,另外这是在抢劫我的信息,抢劫我的资源啊”。
我们换一种没有征求语气的说法:“我顺便我再去见一下咱领导,咱领导办公室在哪儿?我就跟领导说我刚见了张工就完事儿了”
结语
为什么要纠结能不能、行不行、是不是这种问题?你觉得礼貌吗?嘴上倒是礼貌了。其实是给别人带来了不方便。因为把决策压力都抛给了客户。客户一旦进入了思考要不要,就会有压力,就会烦恼,咱们交往又不熟,你对我又没有多少价值。那就算了呗。
还有同学学了幸福二选一,我是周三找您还是周五找您?这压力不还在客户身上吗?一个销售千里迢迢跑来了,聊个10分钟就完事儿了,这本身已经给客户很大压力了。能不能帮客户减减压,让客户松弛一点。
原B站视频经文字整理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