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

🗓️ 更新于:12:36
标签:

前几天有个女生问我一个问题,本科转到计算机专业,家里条件不好,买不起电脑,写代码不方便,应该怎么办?
我问她:你平时有勤工俭学的收入吗?能存下一些钱吗?
她说能每个月能存下四五百。我又问她:你有没有去了解能写代码的电脑大概多少钱可以买到?
她说没有去了解,只知道身边同学的电脑都挺贵的。
我很理解她的想法,毕竟一上淘宝都是四五千的,去电脑城可能更贵,还容易被坑,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,自己根本没有买电脑的可能性,既然没有可能,干嘛要去了解这些呢,这,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陷入的惯性思维,我把它称为误区定式,所谓误区,就是站在未知里去想象达成目标的难度,而定式就是把行动局限在想象之中。
举个例子,我们或许都有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的瞬间,就幻想与TA过完一生的经历,但实际90%的人都没有勇气把这个想象变成现实,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未知,TA可能不喜欢我,TA可能已经有对象,我还不够优秀。这些所谓的不可能真的有这么难吗?其实不是,仔细观察,身边其实不乏逆袭的例子,之所以难,是因为我们的行动力被主观定式约束,结果就是只能默默暗恋那个渐渐走远的背影。
如何打破这样的误区定式呢?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,只要筛选一下价格区间,就可以发现可以找到两千元左右可以写代码的电脑,就不会有“电脑都很贵所以我买不起”的误区,如果从开学前就开始攒钱,那到期末就可以攒够两千元,再进一步,如果再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内存、CPU、主板、硬盘等硬件的基本常识和价格,就可以组装自己的电脑或者购买二手电脑,而成本可能不到一千元,了解这些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,如果能做到这一步,在购买电脑方面,她已经可以算是很厉害的人了,而对于她来说,通过这件事打破误区定式,就是迈向厉害的第一步,何为厉害?答案已经很明显了,就是能把想法付诸行动,对一些人来说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,而对于另一些人却难入登山,这种认知与执行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打破了误区定式。
该如何破解呢?一言以蔽之,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是一种很多人意识不到,但对我们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能力,我将它分解成下面3个部分。

1、消除未知,拆解问题

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暂时抛开不可能的想法,直截了当地去思考,我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,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,你会用到与以往不动的思维方式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想出去留学,以往的想法是考雅思太难、没钱,所以直接得出“我不可能出国留学”的结论。而站在如何实现的角度去看,就会有以下几个问题,我要去那个国家?去哪个学校?我要如何实现?为解决这几个问题,我们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。当问题拆解后,你会发现眼前的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,“我不可能”被“我如何”代替,接下来就是对每个小问题进行未知消除,有点像金融尽调,搜集公司的各种信息和历史数据,判断收益和风险。
以“我要去哪个国家”为例,当你搜集了足够的信息,会发现“留学都很贵”的命题是不成立的,除了英美澳加,很多地区都有低学费甚至零学费的政策,有的国家还能申请留学生补助,甚至还可以覆盖所有支出,如果拿到奖学金,甚至还能赚到一笔钱,唯一的投入就是前期的语言考试、签证、机票费用,这对于一个正常家庭都不算难以承受。
我们换个方向思考,假如你一定要去英国或者美国的顶尖私立院校,却受困于学费问题,怎么办呢?难道要就此止步吗?回到第一步去拆解这个问题,你会发现还是有办法,比如申请研究型的零学费项目,降低一个档次,申请有奖学金的学校,也可以寻求官方资助,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,各地的留学生帮扶会,银行低息留学贷款等等。
这里提到的留学是一个常见的例子,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问题,小到买哪个手机,大到找工作时举棋不定,之所以觉得困难,是因为习惯性地站在未知里去想象达成目标的难度,当消除所有未知,你就已经跳出了误区,从“我不可能”变成“我该如何”,而这就是培养自信最重要的核心。只有你足够了解,你才有一往无前的勇气。

2、成本风险分析

到这一步,我们已经破除了思维误区,还需具体的执行。在执行前,还需要认真考虑达成目标的可能性,也就是基于已有信息考察达成目标的风险与成本。
举个例子,比如“我要上哈佛”和“我要上湖南大学”,收集信息后,我们会发现上哈佛的路径异常复杂,那个专业适合我,这个专业每年招收多少中国学生,这些学生水平如何,我如何达到这些学生的水平,是否有奖学金等,这导致完成目标的风险和成本都非常大,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功亏一篑,而对于上湖大,虽然复杂性低一些,但也要提前测算好与目标的差距和规划好达成的步骤,比如距离录取平均分还差多少,每一门课提分的难度,每门课需要提分多少,是否应该减少刷手机的时间,是否需要早起等。

3、目标细化,步骤分解

我们需要警惕另一种思维怪圈,那就是设定目标后一味地闷头努力,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,却往往事倍功半毫无效率可言,这是典型的时间导向思维。
一个基于长时间的目标,其反馈周期很长,导致我们的耐心和信心不断消磨。我们可以将时间导向转变为步骤导向,也就是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目标由大变小,反馈周期变短,让我们像打游戏一样沉浸在这种小目标带来的快速反馈中。
以学吉他为例,很多人下定“我要学会这首曲子”的大目标后,就开始找教程开始练歌,练了一周发现自己弹的和别人弹的完全是两个东西,加上手指疼痛难忍,吉他很快就回到墙角吃灰。正确的步骤分解应该是,学习这首歌的乐理,右手单音练习,左手和弦练习,双手技巧练习,最后是曲段的A段、B段练习等等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获得一些奖励,比如录下来发到朋友圈,或者玩会儿小游戏,或者让手指休息一天,完成所有小目标后再串联起整首曲子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首曲子。这样一个原本看起来不知道如何完成的目标,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动作。
长期困于误区定式,我们对目标永远停留在想象层面。那些我们仰望的人,所做的也不过是结构化拆解目标,通过搜集足够的信息,对目标进行风险与成本的预估,再一步步坚持执行罢了。

==前几天有个女生问我一个问题,本科转到计算机专业,家里条件不好,买不起电脑,写代码不方便,应该怎么办?==

==我问她:你平时有勤工俭学的收入吗?能存下一些钱吗?==

==她说能每个月能存下四五百。我又问她:你有没有去了解能写代码的电脑大概多少钱可以买到?==

==她说没有去了解,只知道身边同学的电脑都挺贵的。==

==我很理解她的想法,毕竟一上淘宝都是四五千的,去电脑城可能更贵,还容易被坑,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,自己根本没有买电脑的可能性,既然没有可能,干嘛要去了解这些呢,这,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陷入的惯性思维,我把它称为误区定式,所谓误区,就是站在未知里去想象达成目标的难度,而定式就是把行动局限在想象之中。==

==举个例子,我们或许都有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的瞬间,就幻想与TA过完一生的经历,但实际90%的人都没有勇气把这个想象变成现实,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未知,TA可能不喜欢我,TA可能已经有对象,我还不够优秀。这些所谓的不可能真的有这么难吗?其实不是,仔细观察,身边其实不乏逆袭的例子,之所以难,是因为我们的行动力被主观定式约束,结果就是只能默默暗恋那个渐渐走远的背影。==

==如何打破这样的误区定式呢?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,只要筛选一下价格区间,就可以发现可以找到两千元左右可以写代码的电脑,就不会有“电脑都很贵所以我买不起”的误区,如果从开学前就开始攒钱,那到期末就可以攒够两千元,再进一步,如果再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内存、CPU、主板、硬盘等硬件的基本常识和价格,就可以组装自己的电脑或者购买二手电脑,而成本可能不到一千元,了解这些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,如果能做到这一步,在购买电脑方面,她已经可以算是很厉害的人了,而对于她来说,通过这件事打破误区定式,就是迈向厉害的第一步,何为厉害?答案已经很明显了,就是能把想法付诸行动,对一些人来说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,而对于另一些人却难如登山,这种认知与执行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打破了误区定式。==

==该如何破解呢?一言以蔽之,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是一种很多人意识不到,但对我们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能力,我将它分解成下面3个部分。==

==1、消除未知,拆解问题==
==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暂时抛开不可能的想法,直截了当地去思考,我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,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,你会用到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。==

==举个例子,如果你想出去留学,以往的想法是考雅思太难、没钱,所以直接得出“我不可能出国留学”的结论。而站在如何实现的角度去看,就会有以下几个问题,我要去那个国家?去哪个学校?我要如何实现?为解决这几个问题,我们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。当问题拆解后,你会发现眼前的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,“我不可能”被“我如何”代替,接下来就是对每个小问题进行未知消除,有点像金融尽调,搜集公司的各种信息和历史数据,判断收益和风险。==

==以“我要去哪个国家”为例,当你搜集了足够的信息,会发现“留学都很贵”的命题是不成立的,除了英美澳加,很多地区都有低学费甚至零学费的政策,有的国家还能申请留学生补助,甚至还可以覆盖所有支出,如果拿到奖学金,甚至还能赚到一笔钱,唯一的投入就是前期的语言考试、签证、机票费用,这对于一个正常家庭都不算难以承受。==
==我们换个方向思考,假如你一定要去英国或者美国的顶尖私立院校,却受困于学费问题,怎么办呢?难道要就此止步吗?回到第一步去拆解这个问题,你会发现还是有办法,比如申请研究型的零学费项目,降低一个档次,申请有奖学金的学校,也可以寻求官方资助,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,各地的留学生帮扶会,银行低息留学贷款等等。==

==这里提到的留学是一个常见的例子,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问题,小到买哪个手机,大到找工作时举棋不定,之所以觉得困难,是因为习惯性地站在未知里去想象达成目标的难度,当消除所有未知,你就已经跳出了误区,从“我不可能”变成“我该如何”,而这就是培养自信最重要的核心。只有你足够了解,你才有一往无前的勇气。==

==2、成本风险分析==
==到这一步,我们已经破除了思维误区,还需具体的执行。在执行前,还需要认真考虑达成目标的可能性,也就是基于已有信息考察达成目标的风险与成本。==

==举个例子,比如“我要上哈佛”和“我要上湖南大学”,收集信息后,我们会发现上哈佛的路径异常复杂,那个专业适合我,这个专业每年招收多少中国学生,这些学生水平如何,我如何达到这些学生的水平,是否有奖学金等,这导致完成目标的风险和成本都非常大,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功亏一篑,而对于上湖大,虽然复杂性低一些,但也要提前测算好与目标的差距和规划好达成的步骤,比如距离录取平均分还差多少,每一门课提分的难度,每门课需要提分多少,是否应该减少刷手机的时间,是否需要早起等。==

==3、目标细化,步骤分解==
==我们需要警惕另一种思维怪圈,那就是设定目标后一味地闷头努力,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,却往往事倍功半毫无效率可言,这是典型的时间导向思维。==

==一个基于长时间的目标,其反馈周期很长,导致我们的耐心和信心不断消磨。我们可以将时间导向转变为步骤导向,也就是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目标由大变小,反馈周期变短,让我们像打游戏一样沉浸在这种小目标带来的快速反馈中。==

==以学吉他为例,很多人下定“我要学会这首曲子”的大目标后,就开始找教程开始练歌,练了一周发现自己弹的和别人弹的完全是两个东西,加上手指疼痛难忍,吉他很快就回到墙角吃灰。正确的步骤分解应该是,学习这首歌的乐理,右手单音练习,左手和弦练习,双手技巧练习,最后是曲段的A段、B段练习等等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获得一些奖励,比如录下来发到朋友圈,或者玩会儿小游戏,或者让手指休息一天,完成所有小目标后再串联起整首曲子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首曲子。这样一个原本看起来不知道如何完成的目标,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动作。==

==长期困于误区定式,我们对目标永远停留在想象层面。那些我们仰望的人,所做的也不过是结构化拆解目标,通过搜集足够的信息,对目标进行风险与成本的预估,再一步步坚持执行罢了。==

==本文转载自B站@图灵的猫,原视频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164y1T7VD==
==本文是这个视频的文字版,有改动。==

来自 <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g3NTYxMDQ2MA==&mid=2247483774&idx=1&sn=ca97bc0b7f2f8437233bdfe49a83d895&chksm=cf3fa94df848205b8dbec21cac13914923690ef98cdb9a5d7d1b81802b922ac279fcdc87404b&token=743978691&lang=zh_CN#rd>